2021-09-14 11:45:02
杜煥永是誰?9月9日,從河南滑縣縣城發(fā)往萬古鎮(zhèn)的公交車上,一位老太太說:“杜莊那個包地大戶吧,咦,他包可多地哩,掙著大錢啦。”
轉土地2048畝,年服務農戶土地近4萬畝,以自己名字命名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,這些早已讓杜煥永在滑縣家喻戶曉。
合作社CEO、杜總、杜老板、大戶……杜煥永的稱呼多種多樣,他最相中的還是原來那個:“我就是個種地的,就是農民。”
這個農民不簡單!在萬古鎮(zhèn)去往杜莊村的路上,兩邊的玉米已一人多高,看起來長勢不錯。杜煥永手把方向盤,說:“你再仔細看看,下面有不少黃葉,銹病上來了。”走了沒多遠,他又放慢車速笑著說:“這塊兒明顯不一樣吧,這是我的地。”
把地種好,是杜煥永能賺錢、賺大錢的根本!
到今年,合作社成立已經是第9個年頭了。從以前“起早貪黑‘照顧’莊稼”到如今“很少到地里去”,農民杜煥永倒越來越像個老板了,但他覺得,自己只是變成新農民了。
每年收麥種秋、收秋種麥前,杜煥永總得忙一陣子——忙開會!合作社所有隊長聚齊,杜煥永要安排生產。
現(xiàn)在,合作社流轉的土地以300畝左右為一個單元,設立一個隊長,隊長負責管理生產并做好田間生產筆記,這是“分”;耕作、播種、收獲等需要機械作業(yè)的時候,則由合作社統(tǒng)一調配機械、人力,隊長也會跨片區(qū)幫忙,這叫“統(tǒng)”。
大田分區(qū)、統(tǒng)分結合,既享受了規(guī)?;瘞淼牡统杀尽⒏咝?,也避免了合作社生產管理上的“一團麻”。社員各司其職,管好自己的“一畝三分地”,讓杜煥永從一線生產上“解放”出來,思考更多東西。
“當然了,要是人手不夠,我還是要上的。這些機械,哪個我都會用。”杜煥永笑著說。
騰出時間的杜煥永,都思考點啥?無非是省錢和掙錢。
再有一個月,就該收秋種麥了。在合作社的后院,機器早已備好了。80多臺(套)機械設備,除了小麥收割機在車棚底下外,大多數(shù)機械都在露天曬太陽,哪怕是近兩年購入的新機器。
“沒辦法,先撂這兒吧。”杜煥永說得輕飄飄,可他對農機卻相當“癡迷”。在放置機械的棚子旁,掛著“農業(yè)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”的條幅,這應該是杜煥永不斷購買、更新機械的初心吧。
對機械的執(zhí)著,確實讓杜煥永賺錢了。
他指著一臺新購置的大馬力拖拉機說:“小麥播種的時候,這上面加倆‘蘑菇頭’,麥苗一出,可排場。”
杜煥永說的“蘑菇頭”,是他給拖拉機加裝的北斗導航智能終端,能讓拖拉機走得橫平豎直,在播種環(huán)節(jié)擺脫人為經驗,為后續(xù)管理帶來很大便利。
更多更好的機械,讓多年前上百人在田間勞作的場景不見了,合作社種植成本更低、質量更高。把機器派出去給農戶干活,還能掙不少外快。
除了能省錢,機械賺得也不少。這幾年剛購置的秸稈撿拾、打捆、打包的整套機械,收益就相當可觀。
今年麥收,合作社打捆收集的秸稈堆成了三座小山,經過發(fā)酵,出售時用打包機“包裝”好,就賣到養(yǎng)殖場了。三堆秸稈大概有1000噸,杜煥永估計能賣40萬元左右。
種糧、賣糧、開機器,一直是杜煥永的重點。這兩年,在穩(wěn)定主要收入的同時,他也開始嘗試新東西——劃出500畝地,種上了花生、辣椒、谷子、紅薯;合作社產品上,增加了花生油、干辣椒、小米、粉條等;銷售渠道上,杜煥永更是嘗鮮,開始線上銷售,專門組建了電商團隊。
1996年出生的大學畢業(yè)生彭歡龍,就是杜煥永從鄭州“挖”回來的。擁有互聯(lián)網傳播思維和電商運營經驗的彭歡龍,不光負責團隊搭建、電商運營、視頻拍攝等,還要對接農產品加工、包裝設計等,“全套,哪個都少不了。”
合作社自有種植基地,加上優(yōu)質綠色農產品,彭歡龍覺得這事兒能成,“對于農產品來說,就是通過網絡渠道,把手握好東西、賣不出去的一方,和有錢消費、買不到好東西的一方連接起來。”彭歡龍說。
對此,杜煥永同樣信心滿滿。他在倉庫里拿起一桶花生油說:“托中國農科院的專家給俺檢測了,油酸含量遠超國家標準,連續(xù)檢測了十次,品質非常穩(wěn)定。”
雖然對電商不是很了解,但杜煥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“你當家吧”。趁著中秋、國慶“雙節(jié)”,彭歡龍打算抓住機會,好好“推一波”。
堅守著種糧、執(zhí)著于機械、嘗鮮著電商,到底能掙多少錢?聘請有專業(yè)會計的杜煥永十分清楚,主要收入還是種糧,這是根本。機械服務也能掙錢,新產品開發(fā)、電商運營這塊是起步,“正常年份,合作社純利潤200多萬元吧。”杜煥永說。
吃飯的時候,杜煥永接到了一條指令:在抖音上做一期直播。他還是那句話:“叫年輕人、專業(yè)人當家吧。”
也許過不了多久,在杜煥永的名頭上,還會加上直播達人、帶貨主播的稱號。杜煥永還會笑笑說,“我就是個農民,不過是新農人”。